国产射频前端行业,第二次冲锋

2025-09-11 19:02:17 来源: 互联网
继2019年美国制裁大棒砸向中国头部通信厂商之后,国内射频前端公司迎来了一次大发展的春天,各类资金都涌向半导体行业,其中作为通信核心部件的射频前端也被资本看好,大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催生出了卓胜微、唯捷创芯、昂瑞微、飞骧科技、锐石创芯和慧智微等多家优秀的射频前端厂商。2023年,随着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突破制裁,成功量产基于全国产芯片的旗舰机,国产射频前端厂家也借机突破了包括难度最高的sub3G L-PAMiD模组在内的全系列射频前端芯片并在所推出的旗舰机型上实现规模量产,在国产射频半导体的发展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25年以来,国产射频前端厂家进入了一个增长瓶颈期,据已披露的信息,除慧智微上半年业绩同期略微增长外,卓胜微和唯捷创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并且三家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均出现亏损现象,一时间大家完全看不懂射频前端市场,甚至关于射频前端内卷的声音不断出现。


 
当前全球前五大射频前端公司美国占四家,分别是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Skyworks和Qorvo公司,另外一家是日本村田Murata,前五大公司射频前端芯片的年销售额均为数十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国内同行业公司,目前国内所有射频前端公司的总销售额不到200亿元,这个数值还不及全球前五大射频前端公司一家的销售额,因而国内射频前端公司的增长空间很大。2025年4月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了新的关税政策,导致中国头部手机品牌对于购买美系厂商射频前端芯片出现了很大的担忧,并开始尝试在中高端机型导入中国射频前端高集成模组,这也开启了国产射频行业的第二次冲锋机会。随着国产中高端模组出货量和占比不断增加并且中高端模组的平均销售单价较高,预计在2026年会逐渐放量,加之5G手机在整个智能手机出货占比提升,单位5G手机需要的射频前端价值增加,2026年国内射频前端厂家有机会跨过瓶颈期,具备高集成模组开发能力的头部几家射频前端公司的营收规模会迎来第二波持续增长的机会。所以,针对行业出现内卷的声音更多集中于中低阶产品,而中高阶领域即将迎来新的增长机会。目前,尽管全球前五大射频前端公司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入围,但只要跨过瓶颈期,头部几家射频前端公司的业绩预计仍然有持续上涨的机会,空间依然很大,所以我们预计国内至少会有五家射频前端公司会发展得很好,上规模的国内射频前端公司家数不会比国外少。
 
美国的制裁给中国射频前端公司打开了进入中高阶领域的大门,有了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带领和牵引,国内射频前端公司的技术能得到市场验证,并快速进行迭代,让国产厂商有跟美日厂商同台竞技的机会。但国产厂商要想赶上海外友商,还有很多道坎要跨越,追赶和发展空间都很大,绝非一些媒体所宣称的那般行业内卷和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首先是要面对专利阻击,尤其是在中国射频前端公司技术积累比较薄弱的滤波器和SOI开关方向,海外友商磨刀霍霍,在滤波器行业已经发生了多次日本、美国友商对中国射频前端厂商的诉讼;在SOI领域,国内的起步较晚,专利积累较少,SOI衬底主要由法国公司垄断,专利诉讼风险也较大;在PA方面,美国Skyworks也在起诉中国的WiFi芯片公司康希通信。上述专利诉讼对于企业运营和产品出海会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国内企业在部分领域起步较晚并且专利积累较少,另外一方面,海外友商利用专利工具对中国射频前端公司进行打压,预计还需要多年的拉锯才能真正解决专利风险。中国射频前端企业需要在后续的研发上加强创新和专利积累,保持开放心态加强合作,并最终努力达成专利平衡。
 
其次,虽然国产厂商的高集成模组迎来了大发展机会,但是不同品牌手机厂商对于模组的定义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品牌手机客户定制不同高集成模组,这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参与并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与国外射频前端公司相比,国内公司的盈利能力差距很大,并且国内公司迭代快,很多规模小的公司还在努力追赶,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超越,不能松懈。这些因素对于国内射频前端公司是个巨大的考验,一方面要努力从海外友商中抢得更多的中高端模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跟国内友商比拼迭代速度,对于企业盈利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最后,随着AI、自动驾驶、智慧物流等新型应用场景对于信号传输互联的要求不断增强,对于移动通信的多样性及传输速率会提出更高要求,催生6G、毫米波、卫星通信、低空、高性能WiFi等移动通信制式不断升级迭代,对于这些新的通信制式需要开发相应的射频前端技术,相关预研投入要不断加强,在超高效率、超宽带、超薄化、小型化以及材料/外延的创新上要不断投入,功放技术要不断探索更优的ET、Doherty、DPT/APT等线性化技术以及要有更具创新的高集成功率合成技术。
 
射频前端作为移动通信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射频前端经过过去五六年快速的发展,已经部分解决了供应安全问题,但无论在销售规模还是在技术的领先性上跟海外头部五家厂商差距依然很大,中国所有射频前端公司的销售额总和不到200亿,不及全球前五大射频前端公司其中一家的销售额,相关从业者还需要戒骄戒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努力攻关各个技术难题,并加强专利积累,借助每个机会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Ace

相关文章